这是一道高毛利旺菜,创新思路源于一道老菜香炸汤圆。开始这道菜被改良成了拔丝汤圆,结果特色不够鲜明,被PASS(淘汰)了。当时有一道“心太软”糯米枣卖得非常好,是蜜汁做法,红枣里面包着糯米团,个头比较小,几乎家家都在卖。最后把传统拔丝菜(拔丝地瓜、拔丝苹果等)与香炸汤圆结合,创新出了这款拔丝小枣,口味好,有特色,售价低,很喜庆,一经推出就吸引了众多粉丝。
这道菜选择的是云南当地的新鲜香料,经过长达6小时的腌制后,再将腌料、腌料水配合骨头汤加热,用来浸泡整鸡,所以成品带有浓郁的新鲜香料的清香味。浸泡好的鸡已经接近成熟,用电风扇吹干水分,再高温油浸,鸡肉吃起来外皮酥香,内在却是细嫩多汁的,这也是此菜吸引食客的地方。
这款菜热销了三年多,78元/份,单店日销60份。因为受欢迎,此菜也进行了多次改良,菜肴的味道更加鲜美了,而且肉的肥腻感也消失了,客人品尝后,都说味道好。
“丝娃娃”是贵州特有的一种风味小吃,原来叫做春卷,由于外形很像被子包裹的婴儿一般,所以也称丝娃娃。用面粉做成薄纸状小圆饼,烙熟,将萝卜丝、折耳根、绿豆芽、海带丝、炸黄豆、煳辣椒等多种佐料,包在面皮裹成小卷食用,各味融合,独具特色。
鲊(zhǎ)有两种含义:一是泛指腌制过的鱼;二是用米、面与其他配料制作的一种成团的食品,主要是便于保存。此处指后者。小米鮓口味绵甜,回味悠长,风味独特,色彩鲜黄透亮,颗粒圆润饱满,可益气和胃。 小米鮓选用贵州当地特有的糯小米为主料,带皮五花肉为辅料制成,是贵阳人逢年过节必备的特有佳肴。
米豆腐是贵州传统的小吃,是用当年的新米经水浸泡后打磨成浆,在文火上加热煮沸,用卤水点制而成。食用时切成6厘米左右的长条,放上葱花、姜末、蒜泥水、黄豆、酱油、食醋,最后淋上红油辣椒。
糕粑稀饭,早餐的首选,藕粉做底,上面放上一个煮熟了的米糕团,看上去煞是可爱诱人,一般吃前先撒上些瓜子、芝麻、花生仁、蜜饯之类的配料,然后用勺子把米糕捣碎,和在藕粉里一勺勺吃,口味甜糯,细滑无比。
豆沙窝是将红豆或是芸豆在锅内煮熟后,捣碎制成豆沙,根据个人喜好加入盐或糖后,用糯米面包成窝头形状,放入油锅内炸至金黄即可。本品绵软可口,适合做为餐前点心食用。
豆面酥饺是贵阳小吃的特色,糯米粉制成团,经自然发酵后下入油锅炸制,色泽金黄,外皮酥脆,再蘸食白糖、熟豆面,口感非常好。
肠旺面是贵州极负盛名的一种风味小吃,又称肠益面。“肠”即猪大肠,“旺”则是猪血,加上面条,三者相加相得益彰。在贵州众多的小吃中,它以色、香、味三绝著称,具有血嫩、面脆、辣香、汤鲜的风味和口感,以及红而不辣、油而不腻、脆而不生的特点。“肠旺”是“常旺”的谐音,寓意吉祥,贵阳市区内各小吃街均有卖。
羊肉片软而不烂、色泽红润、鲜香不膻。米粉雪白如玉,爽滑微韧,汤汁清澈,不浑不腻。选用当天宰杀的肥羊,剥皮后不用水洗,加生姜入锅,熬炖一晚到天亮。煮粉时特别讲究用原汤、鲜粉,以保持羊肉粉的鲜味,制粉的米选用当年出产的上等新米。若不喜欢吃红油,可取焦酥辣椒捣细入碗,吃起来更增添一种新鲜的强烈辣香味。除辣椒外,佐料还有葱白、蒜白、花椒粉等。羊肉粉还可做成鸡丁羊肉粉和板栗羊肉粉等多种花样。
贵州的八宝饭多了道糖水,吃起来更加清爽怡人,例份制的装盘,份量刚刚好,也更加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