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策略-欣叶首创台湾宴席菜

经营案例 阅读量: 4
    &nb

      改变台湾菜只有清粥小菜的情况,将欣叶打造成高档次的台菜餐厅 从清粥小菜起家的欣叶台菜,可说是台湾菜的代名词,她把家常的台湾菜,化身成能上台面的宴席菜,甚至在台北101大楼(世界最高的大楼)开了分店,现发展成为拥有4种业态,多家连锁店的餐饮集团。

      欣叶在台湾有14家餐厅:5家台菜餐厅、4家日式自助料理、1家呷哺呷哺、1家葱花和3家咖哩匠餐厅。欣叶在日本也有3家台菜分店,新加坡也有分店。

      11张桌子起家

      第一家欣叶是李秀英董事长1977年创立,只有11张餐桌,店址在台北市双连街19号,是很冷清的一条巷子。欣叶开业的前三天,因朋友的捧场,顾客爆满,到了第四天,却只有两位顾客。虽然有些顾客反应菜品很好吃,但是一个月过后,餐厅上座率也只有五成。那时,李秀英的母亲为了支持她,每天早晨不辞辛苦地陪着她去采购食材,有半个月的时间,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欣叶卖清粥小菜需要营业到半夜,但是当时还是宵禁期间,晚上一到12点就把大门拉下来,偷偷做生意。李秀英说:“虽然是小餐厅,但是我们对餐厅的卫生尤其注意。用过的餐盘需要经过4个槽4个工序的清洗,还要用开水烫过。”当时附近的一些大饭店、日本三井公司、日本大使馆等很多职员都来欣叶用餐,他们认为欣叶让他们觉得安心、卫生又可靠。李秀英还把菜品价格定得很实惠,利润很低。欣叶不断地征询顾客意见并改正,半年之后,开始扩大店面经营面积。顾客在欣叶用完餐还有个特殊的传统,为方便顾客聊天,服务员一定会很快将餐盘撤掉,将桌面清理干净,再奉上一壶功夫茶,一副麻将,十分贴心。把台菜搬上宴席有称赞的声音,当然也会有批评。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台湾,江浙菜、粤菜、川菜被视为大菜(能作为宴席菜品的)。一些外省籍的顾客一进欣叶就开始挑剔说:“没有大菜,都是些小盘,走!走!走!我们不要吃这个。”李秀英十分感慨,眼泪差点掉下来。不过,也因为这样的刺激,激发了她要把台菜搬上宴席的动力,开启了欣叶研发台湾宴席菜的历程。

       1982年,欣叶从小巷里搬到了双城街34-1号,变成颇具规模的餐厅。当时所有的台菜馆都是以清粥小菜为主,李秀英欲将欣叶变成高档次的台菜餐厅,对细节也不马虎。那时,很多大饭店都没有代客停车服务,欣叶率先做到。当时店里有五位厨师,其中一位是现在还在欣叶的行政总厨阿南师傅。阿南师傅说,董事长要求让我们尝试创新菜品,像现在欣叶的招牌菜,猪肝煎、菜脯蛋等就是他凭着以往做大菜的经验不断研发而做出的。一般人对台湾餐饮的了解多局限于“珍珠奶茶”、“刨冰”或“筒仔米糕”等小吃,实际上台湾历经明清两代的开发以及近代的发展,促成了民族大融合,也融合了更多的饮食文化,独特的文化背景,造就出台湾菜的特色内涵。若就食材与烹饪的繁简度区分,台菜可分为小吃与家常菜等流派;小吃因为物美价廉与变化多样的特性,有着蓬勃发展的趋势;家常菜有着浓浓的家乡味道。欣叶首创台湾宴席菜则是由台湾早期一般家庭吃不起的高档菜研发而来,以闽菜为基础,杂以大陆的粤、川、湘等八大菜系各地风味而形成自己的特色,但真正地道的台菜还是来自台湾特有的食材,如使用牡蛎、九孔、乌鱼子等海鲜烹调出的菜品。香烤乌鱼子:乌鱼,一种回游性的鱼类,每年农历12月,它们成群从大陆沿海南下到台湾南端水域产卵,产卵后,再向北回游到大陆。当乌鱼随着寒流南下,到达台湾南部沿海时,正是母鱼卵最成熟肥大的时候,也是渔民捕捉的最好时机。对台湾渔民而言,乌鱼子,可说是随着海流南下的“黑金”,弥足珍贵。在乌鱼子选料方面,欣叶有严格的质量标准,所选乌鱼子要薄到可以透光,入口时略带粘牙感,刀工要求极其细致,如果乌鱼子太厚,入口就会十分粘牙,不便食用。如意九孔:九孔鲍鱼,壳上有多个洞,取名“九孔”,又名台湾鲍鱼;台湾鲍鱼肉质紧韧适中,具有甜度与适当的弹性。欣叶用以制作冷盘,能尝到食材特有的韧感与鲜度。煎猪肝:猪肝是营养丰富的食材,和香油搭配能增添口感,无论是烹煮前以香油入味,或是炒好后洒上香油,即可让口味更好。这一道煎猪肝也是欣叶的招牌菜,没了猪肝的腥味,口感滑嫩好吃、清爽而不粘腻,即使凉了都不干、不硬。鸡仔肚鳖(甲鱼):鸡仔肚鳖是欣叶的宴席手工大菜,可以说是山珍海味大补汤。水产是鳖,山产则运用了2只脚的鸡与4只脚的猪肚,汤还没端上桌,远远就闻到香气。香烤乌鱼子欣叶宴席菜不断创新求变在欣叶的发展历程中,欣叶101食艺轩、葱花统领店、北京欣叶的开业,是欣叶台菜求新求变的重要里程碑。台北101大楼招商方认为,需要一家最能代表台湾的中式餐厅进驻,评估之后邀请欣叶进驻。

      欣叶101食艺轩位于台北 101大楼第 85 楼,可以远眺淡水河口、观赏云雾在脚下流泄,以后现代设计的风格,营造远离尘嚣、在云端用餐的氛围。食艺轩以艺术创作与音乐佐餐,提供单品佳肴、精致套餐、筵席料理,幻化出台湾菜的至高境界。如果说食艺轩定位于高端顾客,那么“葱花”就是欣叶向下扎根的代表品牌,装修贴近年轻一族,每道菜名都是不到20岁的服务生想出的,像是“三比八排骨酥”、“狼人菜脯蛋”、“心肝宝贝”等。其中“心肝宝贝”就是欣叶著名的猪肝煎,使顾客在享用美食之余,忍不住会心一笑,为看似老菜的菜品增添了新趣味。

     欣叶于2005年6月17日在北京正式开设大陆第一家旗舰店,成为北京第一家台湾宴席菜餐厅。除原有台菜外,为了服务北京当地民众的口味,欣叶研发了不少适应北京口味的特色菜,占菜单的两成,如经过48小时炖煮、需提前三天预定的“台式佛跳墙”,就是一道仅在北京推出、极具北京宫廷风味的特色料理。佛跳墙是闽菜中居首位的传统名肴,欣叶的台式佛跳墙,以鲍鱼、鸡腰、鱼翅、干贝、冬虫、香菇等食材,以高汤炖八小时。台式佛跳墙与其它佛跳墙相较,口感清新、鲜嫩、不腻,胆固醇少,更健康。而颇受台湾人民喜爱的地道小吃“蚵仔煎”与台湾传统宴席甜品“花生奶球”,也是欣叶仅在北京推出的特色菜品。“蚵仔煎”以新鲜海蛎子搭配生菜、鸡蛋,煎出海产的鲜味与浓郁生菜口感,是台湾常见的营养丰富、风味独具的小吃。“花生奶球”则是台湾差点失传的传统宴席甜品,香韧圆滑,是一道独具趣味与特色的甜品。

返回案例列表
扫码关注/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