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军大陆市场14年的永和豆浆已在全国拥有380家门店,今年他们终于决定做一些改变。其董事长林炳生指出两点作为永和豆浆未来三年的工作重点:第一,提高开店速度,门店增至1000家;第二,永和豆浆向大豆产业链上游拓展,发展其餐饮连锁业态之外的商超渠道。
关于“永和豆浆”和“永和大王”的商标纠纷似乎没完没了,关于这两个品牌和企业的“恩怨”本刊也曾有详细的报道,但是在开篇之前,笔者不得不再一次向广大读者重申两者的区别,以防混淆:“永和豆浆”泛指台湾台北县永和市中正桥桥头永和路二段一带以贩卖豆浆为主的早餐店,约1944年左右,由两位山东老兵首先开始经营,其中最著名的为中正桥头的“世界豆浆大王”,永和豆浆自1995年12月在上海开出第一家餐厅以来,14年来在国内主要城市稳固地建立起380家分店,其规模及品质使之当之无愧的成为令世人瞩目的中式快餐连锁品牌;“永和大王”创建于1995年12月12日,经过14年的努力,“永和大王”现已在全国十多个城市开设了一百多家餐厅,是国内著名的中式快餐品牌。2007年,永和大王被菲律宾最大的餐饮连锁企业快乐蜂公司全资收购。
在进入内地经营的第14年,永和豆浆终于决心做一些改变。首先是在开店的速度上。永和豆浆董事长林炳生介绍,过去14年,永和豆浆在大陆开了380家店,而在未来3年,这个数字将增至1000家。另一项重要转型是永和豆浆向大豆产业链上游的拓展,计划在黑龙江投资3亿元建立有机大豆产业园,通过对豆浆产业链上种、产两个环节的控制,利用豆浆粉这个产品,发展其餐饮连锁业态之外的商超渠道。 “千店计划”抢占市场众多仿冒者在市场上的竞逐使得永和豆浆不得不加快企业的开店速度,“千店计划”提出后,永和豆浆的选址也由商场放宽到居民区。同很多受商标困扰的品牌一样,永和豆浆开店提速的直接动因,来自于仿冒者在市场上的竞逐。“如果我们再不加快开店速度,一些山寨‘永和’在规模上就要超过我们了。”林炳生说,现在市场上模仿“永和”的店面,大大小小已有千余家。以前,永和豆浆在内地的发展重点区域是华东、华北和华南市场。2009年以来,先后在重庆和西安成立了分公司,拓展西南和西北市场。目前永和豆浆的380家店中,直营与加盟的比例约为1∶9,未来将重点提高直营店的比例。
“千店计划”提出后,对于门店的选址,永和豆浆也作了相应的调整。以前永和豆浆的门店多开在商场,未来公司将允许加盟店开到居民区。林炳生解释,这一调整主要是因为,目前在很多城市,好商铺已是“一铺难求”。此外,永和豆浆近期打造的中央厨房系统和物流配送系统,已经足够支持公司将半成品的原料配送到开在居民小区的门店里。在对门店数量做加法的同时,永和豆浆加强了加盟店体系营运系统和督导系统的推进,剔除了一部分不符合公司新运营体系的加盟店。在营运和督导方面,林炳生引入了一些有西式快餐经验的管理人员,在中央厨房模式的前提下,提出了一系列的门店营运要求,如产品更加标准化,新的出餐流程要求顾客点餐后5分钟内做到快速出餐,减少与麦当劳等西式餐饮连锁在出餐时间上的差距。中央厨房保障品质只有基于中央厨房模式,永和豆浆的千店计划、产品标准化和快速出餐的模式才能得以推行。永和豆浆的连锁体系中,加盟商占了很大的比重。但有很多加盟商对林炳生的做法提出了质疑。对于加盟店而言,一个很大的转变是,在中央厨房体系之前,加盟商只要遵守永和豆浆产品的制作流程,就可自行采购原料。在建立中央厨房后,永和豆浆要求加盟商直接采购其半成品。这一改变的好处是增加了产品的标准化,加强了公司对加盟店的控制,但很多加盟商认为这是公司削弱加盟店利润空间的举措。林炳生对执行这一模式的决心很大,他说,如果加盟店达不到公司的这个要求,公司将直接剔除其加盟资格。“剔除资格后他愿意做豆浆当然可以,但不允许再用永和的招牌”。他认为,只有基于中央厨房模式,永和豆浆的千店计划、产品标准化和快速出餐的模式才能得以推行。
林炳生算了笔经济账:使用公司提供的半成品原料后,加盟商的厨房面积可以缩减,以前公司要求加盟店要有200平方米的面积,现在的要求是150平方米。按照5元/平方米的月租金来算,加盟商每店每个月的租金成本可降低7500元,这在很大程度上可抵消加盟商在采购上的损失。目前在上海、天津和深圳,永和豆浆的中央厨房体系均已建成,可分别覆盖其华东、华北和华南的加盟体系。对于西南和西北市场,永和豆浆拟以引入原料和物流合作方的形式,加强对加盟体系的控制。进军上游掌控食材林炳生目标里的“豆浆帝国”,是集豆浆种、产、销为一体的覆盖整个产业链的商业体系。而永和豆浆将在牡丹江市建立的有机大豆产业园不仅仅是种、产这么单一,还将在此处建立度假村和豆浆博物馆。
早在2009年上海举行的两岸连锁加盟品牌展上,永和豆浆就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的官员进行了现场签约,计划未来投入3亿元在该市建立集旅游和大豆种植、加工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有机大豆产业园。永和豆浆挺进上游,是受2008年乳业三聚氰胺事件的启发。林炳生认为,如果公司的采购一直受制于人,一方面采购成本上不能保持稳定,另一方面一旦在某个公司不可控的环节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对一个分布全国的连锁品牌而言,影响可能是致命的。林炳生目标里的“豆浆帝国”,是集豆浆种、产、销为一体的覆盖整个产业链的商业体系。产品的销售通路上,其分布在全国的连锁体系将负责销售豆浆产品,而其通过大豆产业园生产的豆浆粉产品,已经像普通的消费品一样进入全国的商超渠道。他对有机大豆产业园的定位,却非种、产这么单一。在建立工业园的同时,永和豆浆还将在该处建立度假村和豆浆博物馆,度假村的功能是吸引前去滑雪和旅游的游客,为产业园提供一个新的赢利渠道。豆浆博物馆则为提升公司的品牌力,该处既可以给加盟商、消费者提供参观,也可以为企业培训管理人才。
“比如说,光琢磨中国以前用来磨豆浆的石磨就很有意思,石磨圆圆的,像极了中国人的处事方式和性格,不是吗?”说到豆浆时,林炳生总会显得异常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