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舌尖》的饼皮达人

经营案例 阅读量: 544
亚佛春饼老铺的创办人叫傅金钟。傅亚佛是傅金钟的儿子,10多岁的时候,就学会了制作春饼皮的手艺。
上《舌尖》的饼皮达人 预览图

      福建泉州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风味小吃多达200余种,其中亚佛老铺里售卖的春饼最被人们津津乐道。

      亚佛春饼老铺的创办人叫傅金钟。傅亚佛是傅金钟的儿子,10多岁的时候,就学会了制作春饼皮的手艺。作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泉州古城区确定了197个展示点,亚佛润饼店就是其中一家,并且进入了《舌尖上的中国》镜头里。作为被列入传统文化保护的项目,用活手艺炼就百年老铺。

三代传承 升级换代

      傅金钟在10多岁的时候,就学会了制作春饼皮的手艺,但那时候没有店面经营。他每天天未亮 就起来,在住所先把春饼皮做好了,然后再挑着担子到西街的市场上卖。西街是泉州最早开发的街道,街面不宽,但人头攒动,小店、商贩的生意兴隆。如果早市没卖完,傅金钟还要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地吆喝,直到把余货“清空”。

抢眼店名吸人气

      他做的春饼皮因为薄、嫩、白、Q,深受泉州人喜欢,傅金钟干脆在西街上租了房子和店面,把春饼皮店开在了西街。店面随着每一次传承而经历了三代革新,如今更是盘下了这里的房产,正式“落户”西街。小吃店有个创意的名字会吸引不错的客流量,因为店面比邻福建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开元寺,于是傅金钟给出生的儿子和小店都命名为“亚佛”,寓意做有良心的生意,也希望店铺能够受到佛祖庇佑,得到长远发展。有了这样充满祥和的名字,儿子接班后的生意也越做越好,店门口经常出现等候购买春饼皮的长队。

漂洋过海的煎锅
      西街的店铺众多,但亚佛春饼店最有特色。在店门口摆着两个大大的煎锅,直径有四五十厘米,是制作春饼皮用的。春天是春饼的销售旺季,门口会支起七口锅成T字形摆开,但做出的春饼皮还是供不应求。其中有一口锅是1961年的时候,一个印尼华侨送的,傅亚佛告诉记者,那位印尼华侨也是做春饼皮的,那年正好回来,经过西街时看到了亚佛的父亲在店里制作春饼皮,觉得很亲切,进店来和他交谈。后来,这位印尼华侨把从国外带来的煎锅送给了傅金钟,这口锅,傅家一直用到现在。这口“舶来锅”比起别的锅要厚,而且保温,做出来的皮会更白,和店里的锅放在一起对比,锅沿部分比普通锅要厚1厘米,而且声音也显得特别的低沉、深厚。拎一下,这口锅估计有二十公斤,沉甸甸的。傅亚佛在几年前进行商标注册时,特意把商标设计成了一口锅的样式,而其原型就是这口漂洋过海,如今仍在为傅家做着贡献的煎锅。

饼皮达人 日卖2000张
      亚佛春饼店里,有一位堪称制作饼皮的“达人”,她就是傅亚佛的老伴。自嫁过来,就天天跟着做饼皮,平时很少说话,埋头做了20多年的手艺活。她练就双手一起做润饼皮的功夫,效率奇高,两只手拿起面摔打在平锅上,快速转动摊成一张薄薄的饼皮,一张只需要30秒钟,一天能够卖出2000张。到了每年的清明节气,人们都有吃“润饼菜”的习俗,很多顾客慕名来买,一天能卖出4000张。

返回案例列表
扫码关注/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