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吃元宵圆的习俗大约形成于宋代。唐朝后期,许多人从中原南下,将中原地区的习俗带到泉州,元宵节吃元宵圆就是其中之一。元宵的记载,最早可见于南宋诗人宋必大的《平园续稿》,书中有“元宵煮食浮阔子,前辈似未曾赋此”的文字。而在南宋出现的“乳糖圆子”,正是汤圆的前身。南宋时期,元宵节吃元 宵圆开始在泉州兴起。到了明朝,“元宵”的称呼广为流传。在刘若愚的《酌中志》详细记载了元宵圆的做法:“其制法,用糯米细面,内用核桃、白糖、玫瑰为 馅,洒水滚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称汤圆也。
中国人吃元宵,取“月圆人团”的寓意,传承千年。在福建生活的人们,尤其是做生意的老 板也喜爱将元宵称为“元宝”,一碗碗热腾腾的水煮元宵圆,早已成为家家户户的必备美味。西街是泉州元宵圆销售的集中地,最受顾客热捧的“白雪元宵圆”是一家纯手工制作元宵圆的店铺,面积仅有30平方米,每天早上八点开始,老板苏来雪和她的3位姐妹就开始忙碌地制作起元宵圆。
市场利好:
制作方便简单
与一些传统节日的美食一样,吃元宵圆也渐渐由“每年一次”发展成“想吃就吃”,这与元宵圆的美味是分不开的。苏来雪告诉记者:“早些时候,元宵圆也只有在正月十五的时候才吃。可是现在,家家户户一年四季都喜欢吃元宵,像超市里卖的元宵圆也是不分时节的。”元宵走俏的原因一方面是制作过程简单,烹煮也比较方便;另一方面价格便宜、食材健康,人们就把元宵圆当成了早餐或夜宵。不仅如此,在泉州,元宵的味道也是一种家乡味,据苏来雪介绍,时常有一些海外华侨来店里买元宵,他们每次都说,外面吃不到这个味。
出品利好:
生产工艺创新
白雪元宵圆店因“纯手工制作”而特别受顾客欢迎。在以前,工作人员会手工将粉末搓成圆形,但即使是手艺最好的人,搓出的馅大小也会不同,而且速度较慢。因此,随着发展,苏来雪把工艺进行了创新,开始借助模具将粉末搓成圆形,工人熟练地将一勺花生芝麻装入球形的铁质模具里,然后用铁锤使劲一敲,把馅料压实后 推出,一个个大小一致的花生芝麻馅就做成了。这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每一位工人平均6秒钟就可以做出一个元宵馅。
元宵的制作由三道工序完成,第一道工序, 就是将芝麻、花生用机器打碎研磨成细小颗粒,搅拌在一起,然后与猪油葱头、白糖等入锅一同翻炒。出锅的时候,花生与芝麻的香气立刻扑面而来,弥散在小小的 店铺中。第二道工序,就是粉末放进模具敲成团。第三道工序,在敲打好的馅上沾下清水,然后放入装着水磨糯米粉的大盆里,用双手用力摇大盆,滚成“元宵 圆”,平均每一颗成型的元宵要反复沾水滚粉十几遍。
食材利好:
内馅选料有讲究
传统元宵圆的馅料是花生和芝麻,外皮则由糯米制作而成。白雪元宵圆店对食材的选择颇为考究。首先元宵圆的外皮,选材来自广东和安徽产的优质糯米粉,入口嫩滑而不黏牙,保证元宵圆的口感。除了材料本身,元宵圆的馅料选用过油的葱头拌到花生芝麻里,同时还要淋上猪油,这样的馅会更香、更粘、更结实。如今,苏来雪将猪油换成了菜籽油和花生油,让元宵圆更加健康,满足素食顾客的需求。
口味利好:
消费群年轻化
白雪元宵圆店的馅是关键,不仅提升做馅的速度,更是对食材有严格的要求。苏来雪在西街经营了20多年,消费群从5岁到70岁,非常广泛。虽然吃元宵的好处多多,但是糖分高、不易消化。为了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苏来雪在一种花生芝麻馅的基础上,创新出了10种新口味,降低了糖分、增加了营养。在店内,光面皮,就有江米面、高粱面、黄米面和包谷面4种。馅料有经典的芝麻和花生馅,还创新出了水果馅、芋头馅、莲子馅、红枣馅、板栗馅、绿豆百合馅等10种食材,口味兼具甜、咸、荤、素,男女老少皆宜食用。这些种类繁多的元宵圆不断应和着年轻人的味蕾,也给传统元宵圆带来了新鲜感。